“心” 字是汉字中极具生命力的象形符号。甲骨文里,它像一颗心脏,上部对称的凸起似心房,中间曲线如血管纹理,下部尖端若心室,将人体器官的形态凝刻进文字。金文时期,笔画趋于粗壮对称;至小篆,线条圆转定型,《说文解字》释为 “象形”,虽褪去图画痕迹,却始终锚定 “心脏” 这一本源。从具象描摹到抽象符号,“心” 的字形演变,恰似古人认知世界的路径东方优配, 以自身为尺度,探索更深邃的精神境界。
(见:广金石韵府)
儒家视 “心” 为道德的源头。孟子提出 “尽心知性”,认为修养内心可领悟先天善性,“仁心” 便是这一本源的外显。在儒家看来,心不仅是生理器官,更是 “恻隐、羞恶、辞让、是非” 四端的居所,是伦理秩序的内在根基。通过 “养心”“放心”,人能在社会中践行仁义,实现个体与群体的和谐。
道家对 “心” 的诠释走向自然本真。老子言 “虚心实腹”,庄子倡 “心斋坐忘”,其 “虚心” 并非空无,而是摒弃人为杂念,回归如赤子般的纯粹。道家否认心有预设的道德属性,主张让心挣脱礼教束缚,与天地精神相往来。心应如明镜,不滞留外物,方能映照万物本来的样子。
展开剩余72%佛家则解构 “心” 的虚妄,同时指明觉悟的可能。《金刚经》“应无所住而生其心”,点破凡夫之心被 “无明” 缠绕,贪嗔痴皆源于对 “心” 的实有执着。佛家提出 “一心二门”:“染心” 为烦恼所困,“净心” 则本具佛性。修行的关键,便是 “去染显净”,如禅宗 “明心见性”,直指人人皆可通过观心觉悟东方优配,不必外求。
(书法:境由心造)
从 “心脏” 到精神内核,“心” 的引申义始终以 “人体核心” 为原点。情感波动关联心跳,故 “心” 成了喜怒哀乐的容器;思维活动被归为心的功能,遂有 “心思”“心计”;推及万物,便有 “中心”“核心” 的抽象概念。这种 “形”与 “义” 的关联,让 “心” 的意义既丰富又统一。
古往今来,无数人在对 “心” 的体认中活出真我。陶渊明 “采菊东篱下”,明了内在喜乐源于自然平等的慈悲,在田园间照见天人合一的本质;屈原 “虽九死其犹未悔”,不为外物扰心志,突破虚妄回归本心,以生命诠释 “独立不迁” 的坚守。他们的生命姿态印证着:心的力量,能超越境遇的局限。
于今人而言,“心” 的智慧仍具启示。不攀比、无挂碍,是对道家 “虚心” 的呼应;“不以物喜,不以己悲”,蕴含儒家的中庸之道;明了真正的富足在于“心念”东方优配,则与佛家 “去染显净” 相通。认识自我天赋可谓 “命”,提升自心认知可谓 “运”。心的修行,正是把握命运的钥匙。
(书法:心中若有桃花源 何处不是水云天)
从甲骨裂纹到哲思延伸,从生理器官到精神家园,“心” 字承载着中国人对生命本质的永恒叩问。它告诉我们:向外探索世界之前,先向内关照自己的内心。 那里有求索的信念,有自然的本真,有觉醒的期盼,有道德的光辉,更有前路的希望。
(书法作品图片由文章作者提供)
作者艺术简介:
雁声,北京市人,民间文化学者、特约艺术评论;中华诗词学会、中国诗歌学会、中国音乐文学学会、中国音乐著作权协会会员。出版有个人诗集《雁鸣燕语》。
书画学习七十年代启蒙就学于中央工艺美院崔毅、张世简、焦可群、姜守垣。中国铁道文联、卿云诗书画社早期会员,中国书画家协会会员,中国书画家联谊会玉泉山书画院副院长,复圣轩文化传媒艺术顾问,香港《视觉艺术》特约艺术评论家。
多次参加在中国美术馆举办的职工书画展。九十年代,在中国美术馆举办《中国画新作邀请展》,参加在新加坡举办的《爱我中华修我长城》书画拍卖捐助及在韩国举办的文化交流等活动。有关书法文艺理论文章散见于报刊、杂志、网络。出版有《釉上彩瓷板画选集》。多次参加社会书画慈善捐助、救灾济困等公益活动。一位仍在用诗情画意品读生活、探索艺术且乐在其中的人!
编 发:雷 祥(2025-7-29)东方优配
发布于:北京市富灯网配资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